自古以來,中國就流傳著著名的“四大寬容”定律:
“人都死了”
“來都來了”
“大過年的”
以及屢試不爽、讓你瞬間語塞的
“孩子還小”
每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熊孩子搗蛋,又想發(fā)脾氣時,一句“孩子還小,不懂事”,從天而降的一頂“道德高帽”,逼得人不得不把積在胸口的火生生地壓了下去一大半。 仿佛這些家長們眼中,年齡小是塊“磚”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有了父母的“護體”,熊孩子也因此更加如魚得水,肆意妄為。 不久前,兩則關于熊孩子搗蛋新聞接連上了熱搜,引發(fā)熱議。
這兩則新聞發(fā)生的時間相隔不長,但是兩位媽媽的態(tài)度卻截然相反。這一正一反的對比,讓眾多網(wǎng)友開始對孩子的道德素質教育展開了激烈的討論:
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,側面反映出父母的教養(yǎng)和素質。正如教育學家弗洛姆所說:“父母是教育孩子、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?!?nbsp;
的確,孩子犯錯有時候是在所難免的,可是犯錯后,父母的態(tài)度,將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嬰兒一切行為是以滿足自我的生存需要為前提,這層意義上說,可以被看作是最自私的生物。然而,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,他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道德感?他們心中的是非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 兒童道德認知發(fā)展:從他律到自律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研究兒童認知發(fā)展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認知發(fā)展理論,他將兒童的道德認知發(fā)展分為了四個階段。
2-5歲:自我中心階段
2-5歲,被視為道德萌芽的時期,這一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掌握抽象思維的道德原則,其道德標準只是簡單的以“好”或“壞”來判斷,并做出一些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為。 6-8歲:權威階段 這時兒童產生了遵守規(guī)則的意識,他律道德意味著道德規(guī)則是絕對的,權威人物(父母、老師)制定的規(guī)則都是必須要遵守和服從的,認為違反了道德規(guī)范,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。 8-10歲:可逆性階段 道德判斷有了自律的萌芽,“公正感”不再是以服從為特征,而是“平等的觀念”,表現(xiàn)為“我要你遵守,我也得遵守”,以是否公平作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準,認為公平的行為就是好的,反之就是壞的。
10-12歲:公正階段
這一階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時期,一方面青少年開始有自己主觀的道德標準來引導、調節(jié)自己的行為;另一方面,心理的發(fā)展還跟不上身體成熟的速度,叛逆心理開始出現(xiàn)。因此,這是兒童道德兩極分化嚴重的階段。 通過了解孩子道德認知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我們似乎更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,弄清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,幫助我們家長更好地去引導和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品德和素質。 道德教育,一直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。然而,如今現(xiàn)代社會的浮躁,父母教育的缺失等等原因促成了一批批“人人喊打”的熊孩子,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于加強兒童德育的呼聲越來越高。 當今孩子最接受什么樣的德育方式?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,家長們需要哪些問題呢?讓我們通過一項調查研究來了解一下。 近8萬名兒童調查數(shù)據(jù)揭示:孩子最接受什么樣的德育方式?
報告中有一項關于兒童最喜歡的學校德育方式受到關注,數(shù)據(jù)顯示位列前三位的分別是主題實踐活動(33.34%)、講故事(24.80%)和各種形式的榜樣示范(22.98%)。
講故事受歡迎的程度隨著年齡增高有下降的趨勢,榜樣示范的接受情況則是隨年齡增高而逐漸上升。
其中,相對男生,女生更喜歡主題實踐活動的德育方式,而男生更喜歡榜樣故事,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。
此外,“如果自己是老師,最想使用的德育方式是什么?”
小學生選擇排在前三位的是直接告訴、講故事舉例子和實踐行動;初中生選擇排在前三位的是講道理、采用宣傳警示語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;高中生選擇排在前三位的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、講道理和講故事。
這說明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成熟,更注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,對公平價值觀的理解、自我權利的訴求愈發(fā)深刻。